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吴婵丹 王晓春
摘要:针对干部教育思政育人长期面临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形式单调化”、“质量保障薄弱化”等问题,开展财税人才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红色税史”为主线的特色育人改革思路,分类设计分层实践的协同育人矩阵、全链贯通、沉浸体验、多式混合的教学模式,税务干部教育培训育人效度显著提升。
一、引言
《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干部教育培训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以扎实推进党性教育为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统领,坚持以德为先。尤其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处于攻坚克难、闯关夺隘阶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党性教育的紧密结合,满足日益变化的培训需求,引导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时代赋予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大使命。
研究显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思政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培训对象分类分层不足,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对那些经历过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干部而言,容易对历史事件引起共鸣;而对于新一代年轻干部,单纯政治性的“布道式”说教,容易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减弱了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二是教学内容碎片化,课程建设两张皮。教师价值目标碎片化,难以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教师主体碎片化,思政内容建设存在信息孤岛、专业鸿沟。思政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创新,重娱乐效果,轻思想针对,重碎片化截取,轻知识系统性。三是课堂形式来看,教学形式单调化,课程实施途径少。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雷同容易落入套俗,教学载体不丰富,课堂缺乏生动趣味,思政育人效度不高。重视道德灌输以及道德法律规范的教育,即重视技术性道德教育认识,忽视对受训干部的真实道德认知的把握、道德认同的了解与道德批判性交流,难以生成为以人为本的、思辨的、知行合一的思政实践。四是效果保障薄弱化,课程资源质量不高。教师政治底蕴不足,课程思政内生动力欠缺,思政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从党性课程体系设计来看,重视单个课的内容开发,缺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估、课程反馈、课程效果监督等有机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效果保障机制普遍缺乏,思政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结构大于功能等浮于表面的问题,课堂效果得不到有效延伸。因此,干部思政教育亟待突破性创新与系统新变革。
二、课程思政革新税务干部思政教育
围绕“如何使党性教育更扎实,提高干部继续教育思政育人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结合财税专业特色背景和税务行业资源,立足服务税收现代化人才需求,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干部思政育人改革,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内在规律、拓展思政育人内涵、革新思政育人模式。
坚持以党性教育为主线,以“红色税史、扬新四史”为鲜明思政特色,挖掘百年税收发展史的思政元素,革新思政教学内容;创新“分类设计分层实践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矩阵”,提升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系统、规范性与科学性;打造全链贯通、沉浸体验、多式混合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堂+基地+基层组织”的动态课堂,拓展育人空间,形成思政资源有效支撑新模式;聚焦对象差异,创新了教法学法适切的新路径;逐步形成了纲举目张、前呼后应、相辅相成的思政育人新体系。
(一)两轮驱动,构建协同育人矩阵
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整体推进理念。研究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方案的课程体系与思政育人体系的相关性,挖掘和梳理不同课程和思政元素之间的契合关系,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轮协同育人矩阵,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为干部培训思政育人提供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课程建设路径和实施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差异化开展分类分层实践,力争开创课程思政育人有“位”、有“序”、有“为”良好局面。
在党建类培训项目中,思政课程是核心抓手,课程思政“魂”系党建。以筑牢党员干部共同理想信念为根本,以提高党员干部能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落实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建知识技能等基本任务,有效解决党建工作的及时性、转化性和有效性问题。在领导能力提升类项目中,围绕培养造就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关键少数”,坚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唯物思辨能力有机贯穿于政治引领能力、谋划创新能力、科技驱动能力、制度执行能力、协同共治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领导能力塑造的内在的统一性、发展性与实践性。在综合素养提升类项目中,坚持以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为首要任务,做到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涵养专业素养,通过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政治素养、人文素养显性为服务税收治理大局。在税收业务类培训中,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创新创造能力为重点,将思政课程的价值理性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工具理性有机融合。
(二)三维创新,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一是跨界合作,团队互补创新教学能力。实施“专兼互补、平台搭建、典范带动”三大举措,深度创新课程观,增强思政育人内生动力和动力。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搭建课程思政跨专业、跨部门教学交流平台、教研联合攻坚平台等;通过以赛促教、以研促教,校级领导讲党课常态化机制,全方位推动形成典范带动效应。
二是税史铸魂,依托专业创新教材内容。以党性教育为主线,以“红色税史、扬新四史”为鲜明思政特色,挖掘百年税收发展史的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学内容。先后开发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税史历程”、“财税体制改革”、“税收视角回望中华 感悟时代使命”等系列特色课程,对财会、税务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了“以税史”为主线的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三是挖掘资源,拓展载体创新教学形式。创设“课堂+基地+基层”内外联动创动态课堂空间和活页式教材,增加育人载体,增强生动性,提升育人感染力和持续性。开展以重温入党誓词、重走革命路、红色精神研讨交流、革命影像回放、党史知识竞赛等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与红安干部学院大别山分院共同打造革命教育基地,与随州、红安等基层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育人机制,使思政育人效果得到持续延伸。
(三)四环成链,创建动态管理机制
以需求调研、项目设计、教学管理、评价反馈为核心环节,突出党性为引领,学员为中心,先后出台了《干部培训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干部培训教学管理办法》、《干部培训项目考评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实现“四步协同”推进培训项目全链条、全方位动态管理,保障思政育人效果。
三、创新与展望
(一)形成纲举目张,构建相辅相成的思政育人新体系
一是“红色税史”特色育人理念贯穿全体系。以税收扬史、兴税强国为目标,打造税收特色思政元素,开发系列红色税史课程、建设红色税史课程思政案例库,增强职业共鸣。挖掘湖北地域特色红色教学资源,增强红色乡土共鸣,打造继续教育特色课程思政新篇章。二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矩阵,纲举目张全方位指导课程思政“教师、教材、教法”创新路径和创新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三是“四环成链”对标协同育人矩阵目标,形成前呼后应的动态管理制度体系。
(二)打造沉浸体验,多式混合的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思政育人实践中,扎实推进党性教育贯通需求调研、项目论证、教学管理、项目评价四个核心环节;丰富沉浸体验途径,建设多元思政文化活动和红色思政园区、增加学员参与度,提升感染力;吸收实践折中主义“生态系统”思想,将讲授、研讨、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等教学形式与课堂要素充分融合,形成多式混合教学模式,力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拓展育人空间,创新资源有效支撑新维度
项目既重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又重整合革命老区、职业环境在课程思政中持续作用的发挥,以“红色”为主线,共建红安革命教学基地,走进税务基层党组织,牵手打造底色鲜红、信念坚定、斗志昂扬的课程思政文化区,形成“课堂+基地+基层组织”的动态课堂空间,塑税务忠魂,拓党性教育持续性。
(四)聚焦对象差异,创新教法学适切新路径
项目聚焦继续教育对象差异化,探索“课程思政”分类分层育人模式,增强继续教育针对性,提升党性教育实际效果。实施“青年干部成长工程”、“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处局级领导能力提升工程”,分层解决党性教育中存在的“信”、“懂”、“干”、“创”的问题。针对青年干部,课程思政以红色故事、历史影像资料、情景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方法,重在解决党性教育中“信和懂”的问题。针对中层干部,课程思政将理论讲授、案例研讨、情景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重在解决 “懂和干”的问题。针对处局级干部,思政课程以交流研讨为主、情景教学为辅,重在解决“干和创”的问题。
多年来,学校干部培训服务全国税务干部达到年均7万人/天左右,大大提高了税务干部思想政治站位,增强了税务干部综合业务能力,为国地税合并后基层税务干部队伍“人合、心合、事合、力合”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党建工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的高度认同。以“红色税史”为特色,用课程思政革新干部思政教育的综合改革为新时期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建设,增强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专业育人实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地缘政治、经济贸易等高度不确定性,税务干部思政育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实现特色鲜明、实效显著、入脑入心的税务干部思政育人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铮,谭婷婷,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的百年发展与前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2):19-24
[2]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84-87
[3] 郭华,张明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9
[4] 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140-143